玑衡抚辰仪


历史地位

中国古代最后一座大型天文仪器

造型解读与机械原理

上部分圆形天环象征天道,下方方形支架象征大地,暗合古人“天道曰圆,地道曰方”的概念。

接下来主要分析圆形天环部分。玑衡抚辰仪是中国测天传统的浑仪浑天,与西式360°的时度划分的结合,是一个中西合璧的仪器。最外层为双环子午圈和天常赤道圈,双环子午圈固定不动,以雕花云座承托。中层为南北走向的游旋赤道经圈和中腰的游旋赤道。内部为四游圈,其亮点为南北走向的方轴,其缝隙间有可沿缝隙转动的窥衡,这是其与明代的浑仪最大的不同。

文物历史

乾隆九年(1744年)十月二十七日,乾隆驾幸观象台,亲自视察了观象台和相关仪器。几天之后,钦天监官员上奏请旨设计制造大仪,获准后开始制作模型。在三辰仪得到乾隆皇帝的许可后,内务府开始了仪器的制作。从乾隆九年正式设计,至乾隆十九年(1754年)才将其安装到观象台上,乾隆以《尚书》中“璇玑玉衡,以齐七政”赐名。

制造材料

制造玑衡抚辰仪所用的铜近半来自融化前代的天文仪器,共用铜一万四千零二十四斤五两。除铜之外,成造之前内务府的估需为银四千二百八十四两五千九分,而在成造完毕核销时,共用银三千五百六十九两八千四分六厘。

历史解读

从玑衡抚辰仪的制造商可反映出清代宫廷器物制造的一些规章制度,首先,器物在制作前必须经过做样。玑衡抚辰仪就是经过了三辰公晷仪和三辰仪两代模型,经皇帝批准后才开始动手铸造的。其次,在大型仪器制造前必须有相关的专家进行估需。从无聊、用工各方面,几乎全部都考虑到,在各个细项上估需的经费与最后核销的实际成本差异并不大。

中国古代天文机构发展

元代·太史院

明代·钦天监

清代·钦天监,其负责人为钦天监监正。

资料库:本页面参考文献

清代玑衡抚辰仪成造费用考察